深刻领会党的全面领导的时代意蕴
- 发布日期:2024-08-12
- 浏览次数:119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印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干成一件又一件大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深刻领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取得更大发展成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全面领导具有贯通的历史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历经艰险挑战在不懈奋斗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和贯彻。回顾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执政规律、改善方式方法,对党的领导的认识经历了探索萌芽、丰富发展、巩固完善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虽然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领导的实践经验,在大革命进行到高潮时期还是放弃了对革命事业和统一战线的领导,导致党的革命力量遭受重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深对革命领导权的认识和思考,在争取革命领导权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凸显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从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党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日战争时期,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形成“三三制”政权制度,到确立起一元化领导体制,党的领导在制度建设上的探索日益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全国政权的建立,党的领导范围实现了进一步扩大,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的领导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断深化。1962年1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围绕“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宗旨,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在领导体制、领导机构、领导方式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得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贯彻和发展,尽管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党仍然能够通过推进自身建设,使党的领导持续得到巩固与完善。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党的领导的理论内涵,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实践要求,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党的领导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立足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进一步净化党的队伍、坚定党的信仰、提升党的素养、增强党的能力,使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更能凝聚民心,用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注重对象、内容、过程、方法的全面,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将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增强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让党的领导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满足实践、时代和人民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将历史发展经验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妥善解决各种复杂矛盾,着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系统总结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根本经验,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和自身建设对于人类解放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建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政党对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必要性。在先进政党的选择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肩负着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光荣使命。在政党发展的权衡中,马克思指出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间的合作关系问题,“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人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则,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世纪初,列宁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孟什维克派的斗争中,对党的领导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党的领导:“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强调“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巩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自1921年成立伊始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我们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其中,“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某一事物具有的,决定其性质、方向和发展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属性,彰显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特点和特征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起的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指导新时代党的领导实践,认真梳理和总结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宝贵经验,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与时代条件、党的实际和世界局势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的全面领导具有强大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述是党在领导人民拯救民族危亡、带领人民创造发展奇迹的过程中总结而来的历史经验,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中华文明遭受的损失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开始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大批仁人志士涌现出来开启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接力赛”,但均以失败退场,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并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发生了转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广大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从民生凋敝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百废待兴到自主创新成果持续喷涌,中国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取得诸多历史性的成就、发生许多历史性的变革,在很多领域甚至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坚持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抵御风险、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脱离这一原则,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阻挠,甚至遭遇失败。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阶段取得诸多重大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利益关系复杂交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更多新问题新挑战。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我们越是需要发挥党的领导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中的“定海神针”的作用。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要从“党是领导一切的,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一个都不能少”的论述中,准确认识党的领导对象范围和内容的全面性,用实际行动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责任编辑:姜晓磊